PDF版
往期回顾
发刊日期:2016年04月01日> > 总第59期 > 第三版 > 新闻内容
61年的正骨伤科 源自南少林武师
新闻作者:综合部  发布时间:2016年04月01日  查看次数:  放大 缩小 默认
  “泉南处处少林风。”泉州自古武风兴盛,不但少林僧众喜好拳术,打拳、舞枪、耍刀、弄棍也是平民百姓重要的业余生活内容。有趣的是,习武之人因为常跌打损伤,所以也都会些正骨医疗。在医药贫瘠的年代,许多普通市民常常找他们寻医问药。久而久之,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正骨文化,就是武术与医学结合,这也是现代正骨医院的文化发源。有着61年历史的正骨医院,其创始人就是当时泉州坊间有名的南少林武师廖尚武、庄子深、张铁龙等。
  拳头烧酒曲 泉城习武满城骨医
  在泉州,有句俗语叫“拳头烧酒曲”。每当夜幕降临,辛劳了一天的人们便相约而至,在乡村的祠庙前,在街口的集市中,论武习拳,或聚集一起喝喝酒、听听南音,成为泉州民间的一种生活模式。过去,习武不仅是僧人或武师的事情,大部分泉州乡民都有这爱好。
  早在唐龙朔元年(661年),护唐王十三棍僧中的智空和尚南下泉州,建立少林禅宗开始,南少林文化在泉州代代薪火相传,源源不绝。避乱的移民在泉州这种地理环境中,把中原文化特别是少林文化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因而养成了泉州人喜谈兵演易而好武的习惯。宋以后,由于皇室文化的作用,曾于南少林寺举千僧抗元。宋亡以后,劫后余生的皇室后裔,沿习先辈的风气,世代练武,一脉相承。明以后,民间倭患不靖,时受侵扰,因而乡人奋起练武,社里演拳,蔚为风气。
  “练武御敌是为泉州当时社会的一种本能需求,也是泉州南少林文化能够发扬光大,从不断续的原因。”泉州市正骨医院原党支部书记林国兴说。
  习武之人在练习拳艺过程中,难免出现跌打损伤。比如运气不当,产生岔气(胸肋胼伤),格斗、技击、擒拿时腕、肘、肩、髋等部位易出现脱臼、骨折、筋伤、软组织挫伤。出现上述病症时,教习武术的武师常兼为治疗师,因此,在习武的成风的同时,南少林“医武双修”的名家,并由此代代相传至民间优秀武术师、中医骨伤治疗师。正骨医院的创始人廖尚武、庄子深、张铁龙等就是当时一方小有名气的武师和骨伤治疗师。
  南少林武师精治骨伤 十余名医武双修名家创建正骨
  1918年出生于晋江县罗溪乡领头村的廖尚武,少年时为了生计,追随父亲前往厦门谋生。于1930年入厦门百草林诊所当学徒,其后拜柯剑峰、潘孝德、蔡金标等人学习南北少林和正骨伤科,日寇南犯厦门后返回泉州。1941年,有一定武学和医学基础的瘳尚武在泉州东街开设益安堂诊所,开始了中医骨伤科的行医生涯。此后,他与西街的张铁龙等9人创建了泉州第五中医联合(中医骨伤)诊所。1959年4月1日,经泉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,第五中医联合诊所更名为泉州市正骨医院。
  此后,出生在市区北门普明村的泉州汉子庄子深也加入医院建设中。庄子深十岁随父习武,先后师承泉州的侯君焕、福州的郑忆山、山东的曾毓卿、湖南的黄金标、河北的柴剑痴,学习武术并兼学中医骨伤科及中药成药的制作。他不仅武艺精湛,中医骨伤技术也独树一帜。
  1962年泉州市正骨医院在濒临解体的危难中重新挂牌。重建期间,由于国家投入少,在没有诊所场地、诊疗用具缺乏、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,创建者克服重重困难,租借民房,带头捐出家中诊疗用具和各种自制药。期间,院长廖尚武带头捐出了一鼎吊膏,大家纷纷捐出了自家的医疗用具,故有“一鼎吊膏建医院”的佳话。
  白云苍狗转瞬间,富贵荣华非所愿。自将医武慰平生,济世救人也甘甜。这是医院创建者之一庄子深在自己的一本医学专著中的开卷诗。这诗也是正骨医院起源于南少林武术文化,医武结合办院方针的有力写照。作为我省成立最早的中医骨伤专科医院,“一鼎吊膏”起家的泉州市正骨医院,在南少林武师的开创下及后辈们代代相传的医武结合的特色下,已傲然迈入“全国四大著名正骨医院”之列。
上一篇 下一篇
福建省泉州市刺桐西路南段61号 邮编:362000
泉州市正骨医院 信息部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595-22579592 急诊电话:0595-22576400
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ICP备11004188号 | 备案号:闽ICP备1100418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