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DF版
往期回顾
发刊日期:2016年04月01日> > 总第59期 > 第四版 > 新闻内容
从坐不稳到能独立行走,当折翼天使碰上白衣天使
新闻作者:综合部  发布时间:2016年04月01日  查看次数:  放大 缩小 默认
  在正骨医院有三间特殊的诊疗室,里面没有病床只有铺在地板上的海绵垫,上面随意放着些玩具。这里的医生不用针,却会唱歌;生病的孩子不躺着,而是在医生的腿或手臂上;这里每天有70多个孩子出入,有时候哭声嘶心裂肺,有时候高歌一片,这里是脑瘫康复室。一群本该最无忧无虑的天使因脑瘫折翼,他们在这里与自己的白衣天使相遇,哭哭闹闹,说说笑笑,试图重新展翅。
  你唱歌来我喂食 这是折翼天使的托儿所
  走过康复室的门口,软垫上玩具钢琴、拨浪鼓、积木等各类玩具,墙上帖画、字母表样样都有,其中一间桌上还有一缸金鱼。有小朋友在玩玩具,有在吃零食,还有仰着头听医生唱歌。如果不是有穿白大褂的医生坐着,晃然间会以为进了托儿所。医生们扶着小朋友屈腿站着,或躺着压腿伸张,两三周岁的小朋友会咿咿呀呀想和背后的医生说话,七八岁的小孩似乎已经很熟练,一拉腿、一抬手他们就知道该做什么动作了。
  七周岁的小美(化名)原来压根不会走路,现在她可以自己走去卫生间了。庄旭烽医生正在帮她训练腰部力量,躺着的小美要靠自己的腰力坐起身。如果她能坐起来,庄医生就用食指轻轻顶在她的脑前,给她点阻力。隔壁三岁的小言(化名)刚来,还不太会爬,爬行姿势像青蛙有时拖着腿,有时用跳。虽然妈妈陪在身边,但康复训练对他来说实在痛苦,她哭着想挣脱。吴雅吟医生为她唱起了儿歌,《数鸭子》、《拔萝卜》、《两只老虎》轮着唱,她的曲库里有数十首儿歌。
  一边三周岁的小袁(化名)和小轩(化名)两个双胞胎兄弟倒是乖。哥哥小袁被医生抱着一边训练屈腿站,一边指着妈妈要葡萄干吃,弟弟在爷爷的搀扶下,正沿着墙看贴画。
  每天,大约有70名这样的小朋友在康复室里出入,他们有的训练半小时,有的一小时。每次来,他们都可以找同一位医生。这样既可以让小朋友熟悉医生,也方便医生跟踪小朋友的康复情况,针对性地调整康复计划。
  三代残疾救独苗 独苗视医生为叔叔
  有时候小朋友和医生熟了,不再叫他们医生了,叫叔叔阿姨,调皮点的直呼其名也有。对于6岁的小航(化名)来说,邓吕中主任已不仅是医生了,是小小年纪的他崇拜和依赖的人。
  小航是个早产儿,一出生就进了保温箱,长到4岁时还坐不稳,经诊断是小儿脑瘫。更心酸的是,奶奶张女士腿有残疾,小航的爸爸全身关节病变,只有一个拇指能动。一家三代的希望都在小航一个人身上。所以即便再难,爸爸魏先生也用全身唯一能动的大拇指做淘宝客服,坚持让小航治疗。
  每天上午10时,奶奶会带着小航从华大打车准时来报道。和所有的孩子一样,一开始他并不配合,邓主任只能抱着他一边陪他弹钢琴,一边为他做伸张,偶尔也抱着他喂喂金鱼,搭搭积木。约十天后,他才慢慢习惯了。
  现在他可以一步一顿慢慢走了。邓主任坐在凳子上跟着他一步步前进,不时要扭一下他的臀部,调整他的前后脚,矫正他的姿势。奶奶坐一边面带微笑,很欣慰的样子。“也就在您这他会这么一声不吭的走,在家谁也管不了他。”按康复要求,回家后小航还要训练三小时,但无耐长大了调皮的他却不肯受别人“领导”,“一定要找邓叔叔”。
  为了他好,邓叔叔只好认真严肃地跟他说,回家了还是要练,乖乖练。他眠着嘴微微笑看着他,点点头。
  量身制定康复计划 为折翼天使护航
  “哄小孩当然不是难事,难的是每个小朋友的情况不一样,每个阶段也不一样。每天训练的重点是什么,家长回去该做什么,这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”邓主任说,康复室里有七名医生,但几乎很少有人能准时下班。
  为了让不能坐的孩子能坐,不能爬的学会爬,不会走路的学会走路,而且一切都要与常人无异,医生们总要不断思考调整训练计划。“比如屈腿站,每天都要练,但有的小孩右腿伸不直,有的小孩臀部姿势不对,这就说明需要训练的重点不同。”邓医生建议,有腿瘫的小朋友争取在三周岁接受康复训练,如果是轻度基本可以恢复到常人水平。
  正骨医院脑瘫康复室是省级脑瘫康复定点机构,孩子们来这治疗,每年都能凭发票到户口所在地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报销费用1.2万元,也算是对这些折翼家庭的一点安慰。
  三岁、五岁、七岁,他们本该是一群最无忧无虑、天真烂漫,可以任性妄为的孩子,却几乎从一出生就承受着同龄人不曾承受的苦与痛。他们是一群折翼的天使,好在他们碰到了这些白衣天使,为他们护航起飞。
上一篇 下一篇
福建省泉州市刺桐西路南段61号 邮编:362000
泉州市正骨医院 信息部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595-22579592 急诊电话:0595-22576400
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ICP备11004188号 | 备案号:闽ICP备11004188号